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谷亭街道 · 临湖傍水汪庄村

    信息发布者:大象头
    2018-05-23 09:47:06   转载

    沿鱼台县城东193县道东行五里然后北行四里至微山湖大堤,遇一村庄,这村庄便是滨湖街道汪庄村。

    汪庄村座落于湖西大堤南面,大运河从村庄北面蜿蜒而过,是鱼台县城东北角的有名的滨湖三村。当地有谚语云"滨湖三村有一怪,村名都是姓氏带,高庄沒有姓高的,彭庄彭姓也不在”,和其他两村一样,汪庄村现在也没有姓汪的人家。村里现有十个姓氏,宋,赵,刘,屈,壬,在此居住较早,马,甘,仇,于,张姓则为六四年微山湖迁民到此居住。村中现有人口九百三十人,耕地面积八百一十亩,湖中涝洼地二百余亩。是一个农业和渔业并重的小乡村。

    (一)

    优越的地理位置

    汪庄村背靠大运河,京杭大运河从村后缓缓流过。大运河的河水养育了这一方儿女。而在旧社会,这一方水土却是十涝九旱,解放后,在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治好淮诃的号召中,汪庄儿女也投入了整修湖西大大堤的战斗中。吃水不忘挖井人,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便把这段运河称为"毛河”,用来纪念毛主席的领导,用来记住共产党的恩情。紧接着六四年稻改,汪庄村的儿女又和周围村庄的人们一起,建造了汪庄排灌站,对八百亩土地进行了稻改,使昔日的滨湖涝洼地变成了今天的米粮川。特别是二零一七年春竣工的滨湖大道南延线,紧紧将汪庄连接在一起,区位优势更加明显。

    汪庄排灌站

    (二)

    汪家的传说

    汪庄村最早立村在明朝时期。据说当时汪姓人家是大户人家,良田千顷,牛马成群,富甲一方。虽经岁月几百年的洗礼,现村中仍有汪姓人家遗留下来的花园浇花专用的浇花井,饮马用的饮马井,吃水专用的吃水井。单从遗留下来的井的分类来看,不难看出,汪庄在当时是何等的气派。

    据说当时,在汪庄人家中出了一位驸马,娶了当朝的皇姑。只是这皇姑是一支眼,那时社会不兴相亲,不兴见面,媒妁之言,媒人两辺一说,这事就成了,直到入洞房,两人连面都见不了一面。更何况这是皇帝賜婚,那更是金口玉言。皇姑,乃金枝玉叶,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,藏在深宫闺中,岂是你我普通百姓一般能见到的。

    只是这驸马爷想一百圈也不会想到皇姑一个眼。新婚之夜,当客人散尽,驸马爷兴冲冲揭起皇姑的红盖头时,不由得惊叫一声。就是这一声惊叫,最终送了皇姑的命。皇姑听了驸马爷的惊叫后,自觉着羞愧难当,一时想不开,悬梁自尽。

    皇姑自杀,这还了得。不是驸马的事也是驸马的事。一时间,喜事变丧事。俗话说,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,皇家也不例外,既然嫁了汪家,就生是汪家的人,死是汪家的鬼。皇上发下御旨,满朝文武,都要去汪家去吊唁。一时间,从北京城到汪庄村的官路上,人满为患,车马不断。最后,汪家连给北京城来的马匹喂料的钱都出不起了。偌大的家底败个精光,从此一蹶不振。最后汪家后人觉得此地对于汪家已不是风水宝地,于是变卖了剩余的家产,不知迁往何处。汪家迁出后,宋氏先祖,赵氏先祖又陆续迁民到此,但汪庄村村民却一直没改,三四百年来,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  (三)

    革命的火种

    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就象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城市和乡村那样,在国民党统治的后期,革命的火种也传播到微山湖畔的这个小村庄。当时的苛捐杂税,多如牛毛,国民党时时刻刻到村里拉壮丁,再加上当时士匪横行,天穴人祸,老百姓实在是民不聊生。官逼民反,村里的共产党员,壬君起,刘传明,刘孝友,赵仰义,四位党员,秘密组织群众,起来抗税抗捐,为迎接新中国的解放,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。

    "家在湖凌傍水涯,东望烽烟泪如丝。昨夜梦到凫山下,犹见烟波似旧时″。这首诗是鱼台籍国学大师屈万里先生在日冠λ侵中国,祖国大片山河沦陷后所作。

    在民族大义面前,中国从来不缺乏铮铮铁骨。"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”。在抗日的峰火中,汪庄村也出现了一位走出国门,远征缅甸,名叫宋行立的抗日老战士,老人虽已仙逝多年,可他的抗日故事却传遍四乡邻里。在村支书赵正安的描述中,我们仿佛看到了英雄年轻时的模样。宋行立老人,年轻时,个头不高,精神枓擞,一般的房梁,伸手一抓就上去了。正因为有这个绝技,有一次在缅甸被鬼子兵包围在一村里,一连官兵都壮烈殉国,损失殆尽,只有宋行立老人和另一位同胞凭借身手敏捷,杀出重围。身上一只茶缸也被敌人枪支从茶把处击落,只剩茱柄,甚是危险。

    (四)

    回馈乡里

    吃水不忘挖井人,致富不忘众乡亲。随着改革开放,更多的汪庄人走向全国。他们致了富,却不忘回报里。村里的屈保国便是其中的代表。屈保国致富后不忘乡亲,在村里有一条路通向大堤,由于中间隔着一道河沟这条路成了断头路,村两委一直有心架桥,却苦于缺乏资金,一直没能成行。屈保国听说这仵事,毅然个人出资,拿出五万元,修了一座致富桥。后来,又在村里硬化路面的过程中,又陆续捐出三万多元。

    修桥补路,从来都是中华儿女的美德。在通向善良的大道上,从来不乏有人。在修桥补路的善举中,还得一位老人值得一书。宋淑洋老人是村里六十年代走出去的一位复员退伍军人,他一直热心关注家乡的建设事业,在村里整修道路,建设村容村貌的活动中,他陆陆续续捐出了自已三万多元的退休金,用以家乡建设,着实让人感动。

    (五)

    蓬㪍发展的农副产业

    如何做到不出家门就能就业,致富村民,促进经济发展,稳定社会治安,一直是是党和政府积极思考的问题,也是汪庄村丙两委积极关注的问题。昔目的汪庄村,由于地靠湖里,一直靠湖吃湖,打席编包是村民的强项,也是村民径济收入的主要来源。自从改革的春风吹进这个小乡村,更多的村民也投入了祖国经济建设的大潮。男人们组织起四支建筑大军,转战祖国各地。东上青岛,西转青海格尔木,北去北京,南到福福广东。他们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吋,也开阔了视野。在家的村中劳力则依靠湖区优势,大力发展渔业。在闲暇吋,村中每天出动=十多名劳力,到湖中下鳝鱼笼子,是周围有名的鱔鱼村。妇女们在家也顶半边天,年轻些的都去了村民任东玲办的服装厂,做起了来料加工,岁数大些的也没闲着,大都去了村里的草编工艺厂,每天也有一百多元的收入。草编工艺厂是村民屈世敏和韩国,日本客商合办,利用当地丰富的稻草资源,将即将出穗的稻苗收割后,晾干,再进行草偏加工,出口韩国,日本,带动了一方百姓就业。其余的妇女劳动,则利用湖区菏叶多的优势,进行了荷叶晾晒,加工。足不出户,汪庄男女老少人人做到了有活干,有经济收入来源,是一个生活富裕,家底殷实的小村庄。

    草偏加工

    夕阳西下,运河里,不时摩托艇快速划过,随之传来游人的欢呼声,笑声。滨湖大道上,车辆川流不息。"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哇声一片",初秋的微风轻轻吹过,顶着花穗的稻子也随风舞起,飘过阵阵稻香。而小蜜蜂也不辞辛苦,飞舞在田间地头,酿着甜蜜。漫步汪庄街头,村中街道两旁的紫李树红的正艳,村中的广场上,老人们正安详围坐在一起,闲话唠嗑,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,过着幸福的晚年。孩子们则追逐打闹,嬉戏成一片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